最近常常聽到這兩個詞,你說我說他說還有大家說,說來說去最後都回到「你不在場,所以你沒資格說話。」
這樣的場景對話大概在我這份工作中最常看得到,不論是官與民或者是民與民之間,當然,道不同,不相為謀,自然難有共識,但到最後好像都變成無的放矢,人身攻擊有之、謾罵批評有之,總之就是感情有多好都是假的,互相祝福好像也不存在。
當然,這不是特定人種的問題,總之在有人的地方都會有這樣的狀況,動物都會有地域的觀念了,更何況是人類這等複雜的生物體。
只是看了一年,每次看到那些言詞時,總是會覺得心疼,為那些無法決定、無權決定的老人與小孩們。
這就是現實,宛如戰爭一般,用在場跟不在場來劃清「誰能開口」的界線,公眾事務的特色就是該被大規模的討論,因為那是「公」,但最後為何都被導為「私」?
台語有種說法是「三千年,狗屎干」,或者另一個較為優雅的說法是「三千年,五十代」,意思是一樣的:只要碰到意見分歧,你祖宗八代做過的事情都會被挖出來說。
如果不提歷史,好像非常不懂得「慎終追遠」,一直停留在過去的,又會被說「目光淺短」只會頻頻「想當年」。
最後歷史成為最親近的人相互攻擊的武器,情感呢,就變成了殺戮戰場,說到後來,其實比的是誰念舊,誰先就此打住。如果此時有人出來當「公親」,絕對、立刻會變成事主,下場大概跟《父後七日》某段台詞是相同的:
「我幹天幹地、幹命運幹社會、你又不是我老父、你管我這麼多。」
是的,這就是在場跟不在場最佳的證明。
我很氣,因為我覺得總是一直在這樣的循環之中。
然後呢?然後就開始繼續攻擊、止血、攻擊、止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